台州安迪心理咨询中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新浪微博账号登陆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原]儿童“抽动症‘家庭治疗体会

2012-4-21 22:4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864| 评论: 0

摘要: 最早接受“儿童抽动症”案例的是2000年外地一位家长的求助,那一次治疗算不上很正规,当时他们没有带上14岁已经上了初一的儿子,以将信将疑的态度前来接受咨询的,他们说儿子接受药物治疗已经10年整,按照以前临床医 ...
最早接受“儿童抽动症”案例的是2000年外地一位家长的求助,那一次治疗算不上很正规,当时他们没有带上14岁已经上了初一的儿子,以将信将疑的态度前来接受咨询的,他们说儿子接受药物治疗已经10年整,按照以前临床医学治疗原则,医生建议可以停药试一试。但是,父亲很担心,“万一停药复发怎么办?”他们的儿子也有顾虑,试停了两天坚持不住又继续服药,儿子的班主任也反应,他们的儿子的确与别人不一样时不时地耸耸肩。母亲坐在一边默不作声,眼睛充满血丝。

    看的出,这是一个被父亲浓厚的焦虑情绪笼罩的家庭。他那个颠覆不破的“万一假设”足足可以成功地主宰者儿子和妻子的思想。

    我当时非常巧妙地质疑:“似乎你的家人很配合你的想法。”

    父亲激动地说:“我是一名教师,对什么都很认真,妻子文化水平不高,家里的大事小事都由我来做主,包括如何培养孩子。”

    在此之前的十几年中,这位父亲几乎不会意识到由于自己的那种追求完美的‘情操’,时不时地以“万一怎么办”来要求孩子要事与具细、一丝不苟,使孩子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如何设置这个个案的家庭治理原则,非常关键。

    我们清楚地意识到,与其说将帮助他们的孩子摆脱焦虑作为治疗“抽动”的原则,还不如通过调整父亲的认知风格更能够有效地帮助孩子改善“病情”。因为,父亲抱持“万一假设”制造了家庭紧张氛围所产生的压力,直接施压到孩子身上,成为他们儿子“抽动”的致病源。

    后来,在设置的家庭治疗计划中,重点帮助父亲放弃“万一假设”以后,亲子关系逐步处于和谐,儿子抽动的症状逐渐减轻,直至停止。

    当完成这个个案以后,我认真研究了亲子之间压力传递机制,更加清楚地意识到,个体心理问题的发生,处在一条连续谱上,每一个人生在成长初期发生的情绪变化,与周围的人如何对待他们的态度直接相关。比如一个人在三岁之前,得到母亲的照料比较多,婴儿阶段的情绪,相当多地受到母亲的情绪感染,如果天天给婴儿喂奶的母亲,看孩子的眼神透露出紧张与苦恼,婴儿就能够感受到不愉快。或者母亲每一次换尿布都非常的恼怒,又有高分贝的言语刺激,甚至打屁股让婴儿产生皮肉痛苦。那么,孩子对于母亲的拥抱就会产生恐惧的条件反射,这种母子关系紧张互动模式,使幼儿逐渐奠定了焦虑型神经系统反应类型,以后,这一些孩子就会敏感大人的表情与言调。另一种情况,个体长到三岁以后,父子关系的互动增加,如果父亲要求很严格,处处摆出权威,希望孩子惟命是从,这样,对于刚刚开始发展自我意识的孩子来说,内心会充满矛盾与痛苦,比较起幼儿阶段母子关系冲突的不愉快,父子关系冲突,更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困惑,甚至效果呈几何级重负作用,因此,造成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抽动症”为什么多发生在三岁以后的儿童身上,而且男孩子的比例高于女孩子,也就在此类背景上发生。

    我接受治疗的第二个“抽动症”孩子小北,是个8岁的男童,因为面部肌肉“抽动”两年前来接受心理治疗。

    小北在三岁的时候,由于生父意外死亡,母亲再婚,和五岁的姐姐一起来到继父家生活,继父是个比较善良的人,对小北关怀备至,常常被邻居胜过“亲生父亲”。

    小北年幼经历家庭的重大变故,情绪比较敏感,每当邻居们说现在的父亲犹如“亲生父亲”,他已经能够听出此话外音,因此,常常感到不安与困惑,他在六岁的时候,开始有一些偷钱的不良行为,母亲,也为这个问题多次打严厉惩罚儿子。后来,偷钱的次数愈来愈多,面部肌肉“抽动”也愈来愈频繁,曾经接受药物治疗,不见好转。

    会谈中,经过详细了解,小北偷钱是为了储足钞票准备寻找亲生父亲之费用,多么酸楚的筹划,母亲一点儿都不知道,幼小的心灵奈何承载如此厚重的愿意呀。怪不得继父说:“在偷钱之情的一二天小北‘抽动’得特别厉害。”

    引起小北‘抽动’的原因,是亲子关系更新,摧毁了孩子内心的原有安全系统。

    在制定该个案治疗计划的时候,我们当然考虑到了小北生存的一些环境因素,而更多的是辅导小北母亲与继父如何示爱的技巧。特别是要求母亲停止打骂惩罚,营造和睦温暖家庭氛围,建议他们在适当的时候带孩子去生父坟前去扫墓悼念亡灵,让小北接受生父已经亡故的事实。如果小北在学校遭遇不愉快的事情的时候,避免责备,继父要多听儿子的倾诉,了解他内心的需要,及时帮助他解决难题,逐渐加固小北内心安全系统。

    一个多月的亲子关系重建实践,小北‘抽动’频率逐渐在减少,后来随访了三个月,抽动消失。

    第三个案例也是有9年药物治疗的“抽动”女童,致病原因在焦虑的母亲身上。母亲那双大而充满怒气的眼神,直逼女孩无法躲闪,到我这里来的时候,女童已经发展到无论走到哪里“都有眼睛”跟随的恐惧状态,在此之前,女生的父亲,除了陪孩子上医院看病之外,几乎没有主动关心过女孩的学习与生活。

    家庭治疗大师海宁格认为,儿童‘抽动症’的病因,归纳为被排斥了父亲的家庭环境。也就是说,每一位抽动儿童背后,都有一位游离在亲子关系外层的父亲,他们拥有绝对的权威,但又不愿意亲近孩子,使孩子在渴望父爱又恐惧父爱的矛盾冲突中,这种冲突造成的心理紧张,足足可以扰乱孩子尚不完善的大脑功能,发生运动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症状。

    心理变化与生理状态是交互作用的,积聚到一定程度的心理状态,会引起生理指标的突破性改变。比如精神紧张会快速消耗体内的5-羟色胺血清素,而负反馈地引起更加焦虑的心理。   

    因此,对于儿童“抽动症”心理治疗的原则,让我更加有把握地设置在家庭治疗的范畴里,通过分析亲子关系的状态,调整冲突的节点,重建亲情关系链条,问题即会仰忍而解。

    以后也有陆陆续续的儿童心理问题的咨询与治疗案例,将我把视角引向家庭中关系的治疗主轴上,通常都能够得到满意的效果。

 

    安迪心理咨询中心   郑丽君   2010.9.27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安迪心理

QQ|Archiver|手机版|台州安迪心理咨询中心 ( 浙ICP备案号:07000406 )Discuz超级管家  

浙公网安备 33108202000124号

GMT+8, 2024-4-19 05:12 , Processed in 0.17268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