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当前整个离婚率的不断攀升,孩子在单亲或再婚家庭成长的风险也不可忽视,很多心理学专家也从咨询的事例中看到,经历父母离异刺激的孩子,他们的创伤应激障碍会蔓延很长时间,他们普遍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自卑和敏感,有些在青少年期明显影响学业,甚至发生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障碍,部分由于过渡防御,产生冒险或攻击行为,时有触犯法律底线而自毁前程呢。 但是,我却认为,社会对这些孩子更需要理解和保护,以避免扩大因婚姻解体造成的伤害。 有位姑娘,在童年时遭遇父亲婚外恋导致其婚姻解体,父亲为了多占财产,要了抚养权,结果离婚后很快再婚,将她交给奶奶抚养。她不少听到奶奶说妈妈的不是,少年阶段对母亲很抗拒。周末回到生父重组的家庭,又要面对年轻后妈的冷遇,心情特别郁闷,她说自己特别没有安全感,很在乎他人的看法。整个学生年代很压抑,也不知道跟谁倾诉,就这样带着深重的创伤踏入职场。可是,入职后啥都不顺,一边是繁忙遭杂的工作不得手,一边是担心同事不赏识,上班下班畏畏缩缩,心气墩促,导致焦虑失眠,肠胃功能混乱,甚至都有辞工不干、悄悄离世的念头。 我还记得她第一次预约说自己整体浑浑噩噩的,是家人让她来做咨询的。尽管非常被动,但她还是守时来到咨询室,与我有了首次会谈。 她落坐后,一直低着头,似乎找不到从那里说起的话题。我很耐心地等待着,跟她说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的。她嗯嗯地回复着,不好意思地看了看我说:“其事也没有什么事啦!是我家人不放心催着来的....” 对于被动的来访者,我心里明白她有说不出的压力,就对她说如果自己遇到一些困扰,自己尝试着调整还是缓不过来的那些事情,可以在这里一起聊聊的,如何? 她又嗯嗯地附和着,我看到她换了个姿势说:“最近看到网络上有起自杀的案例,感觉他(她)很勇敢的样子....” 但凡关注自杀案件并且欣赏他们勇气的来访者,或许本身曾有强烈的自杀念头,只不过没有实施而已。 我换了一个话题与她讨论,听说你成长在比较复杂的离异环境,当时遇到很多难以适应的问题吧! 她不假思索地回“还不都是为了活着....” 她说的“活着”似乎很无奈,这时大部分父母离婚留给孩子的心灵创伤,不知道她的家长有否意识到。 据了解她在小学快毕业的时候,遭遇父母离婚的,期间经历了父母的复杂而离奇的离婚战争,她也听到了父母两方对彼此的谩骂与打架,那时候的她柔柔弱弱,不知道自己站在那一边,她说自己常做的事情,就是每逢争吵,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装作听不见... 然后她又说“他们对我都很好的,妈妈也好,爸爸也好....就是我自己不...好....” 我说:“你也很好,没有把自己拉下什么,不仅大学毕业啦!还顺利上班养活自己,不是吗?” 她第二次抬眼与我对视几秒,接着说:“我感觉自己不够好....” 就是因为消极的归因,让她在初入职场遇到非常敏感的人际困扰。 她所谓的不好,或许是感觉自己没有帮到父母重归于好,这是所有被父母离婚留下的罪恶感,多数孩子运用童年自我中心的认知,去判别由不够好带来的麻烦,才导致父母离婚的错误归因。 女孩的母亲在离婚时属于被动一方,前夫婚外恋对她打击很大,离婚初期,虽然女孩归父亲,但是,她常常与妈妈一起住,她感觉与妈妈相处比较放松。这对母亲说,感觉很不公平,自然也会在女孩面前抱怨她爸的不是,每当那一刻,女孩就要跑到爸爸那一边,但看到后妈不冷不热的态度,还有奶奶和姑姑说妈妈的不是,呆不了多久又回到妈妈身边。来来去去噪杂的居住环境,她的耳边塞满了乌烟瘴气的杂音,她感到自己正是有点多余.... 在经历了父母离婚战争的孩子,都有一种盼望快点长大的期待,她说自己在大学时的时光,才算落个清静。但上班之后,又住回妈妈家里,耳边的杂音重新污染,她一边担心妈妈的孤独,一边还要听从爸爸那边对妈妈的抱怨,根本无法安心做自己的事情。她说为什么做人那么难?有时虽然工作需要适应,但比较起来,还是复杂的家庭关系更加难以对付,在疫情暴发的那段时间,她的工作量猛然提增,明显感到力不从心,尤其是感染新冠之后,似乎出现抑郁倾向,上班懒洋洋,老说没意思,时不时地请假,有时还自言自语.... 妈妈担心女孩的状况,开始也找不到头绪,以为单位人多嘴杂造成的,可是,对于姑娘来说,回家更加难受。 我能够理解女孩当前的抑郁,主要来自于父母离婚之后,两方不设边界的情绪对立和杂音,对她的持续伤害更严重。 在此建议:父母倘若面临婚姻解体,就需要及时接受心理辅导,至少会在婚姻咨询中,帮助彼此厘清导致情感断裂的原因。而有些父母,为了维护各自所谓的脸面,在孩子面前不断损毁对方。这样做对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是很残酷的事情,孩子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分裂,即在内心经历反复地对父或母认同与排斥的冲突,那是既残忍又伤害。能够理解这一层意义,家长需要站在孩子的立场,才能体会得到。否则,可以理解为父母本身,就没有到达心理成熟的程度,才会将离婚战争的硝烟,无休止地倾泻在无辜的孩子身上。 如此这般,父母将离婚的不幸,以孩子的抑郁为代价,去勾兑其不成熟的报复、鄙损行为。在我看来,即使他们努力争赢了,争对了,又有啥意义,毕竟孩子牺牲了心身健康和未来发展,那是人生最大的败笔。 (未完待续) 安迪心理咨询中心 郑丽君 脱稿于2023.3.3 14:01pm 安迪心理咨询中心,在郑丽君主任的倡导下,创建于1998年,是台州市第一家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先后为吉利汽车,中国联通,等台州本地的企业院校提供过心理咨询服务。创始人郑丽君女士,25年来致力于家庭治疗研究与实践,擅长处理婚姻危机、亲子冲突、以及儿童、少年心理情绪与行为问题的心理分析与纠正,如多动症、抽动症、厌学辍学、网络依赖、考试焦虑、自卑抑郁、厌食暴食、精神分裂症各类上瘾症(烟瘾、酒瘾、毒瘾)的家庭治疗。特别对女性不孕不育情绪机制的心理分析、产后忧郁症的预防与家庭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独特的临床经验。 如果你需要更具针对性的心理咨询服务请通过以下方式联系安迪心理。 中心郑老师微信号:278830150(也是QQ号) 中心地址:浙江临海柏叶西路88号3楼 办公室电话:0576-85113381 ,微信:adxlzx 手 机:13058893590 ;QQ:278830150 邮 箱: lhadxl@126.com |
浙公网安备 33108202000124号|Archiver|手机版|台州安迪心理咨询中心
( 浙ICP备案号:07000406 )
GMT+8, 2023-9-23 18:58 , Processed in 0.15480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