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对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广泛认识,抑郁症在当前人们的言谈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每当不开心时,就会如此表达“我很抑郁”。因为,抑郁症有症候群,比如情绪低落莫名地悲伤流泪、失眠、食欲减退、短时间内体重减轻、唉声叹气、对未来充满绝望,甚至厌世逃离等等。 这是带着抗抑郁药物来做心理治疗的女孩,她上初二,在疫情禁足阶段,常常嚷嚷开学后怕被同学嘲笑和排挤,活着就是受罪,几度要跳楼自杀,被精神科诊断为严重抑郁症,接受药物治疗几个月了。
初此见到他们一家人的时候,我发现他们是四口之家,女孩的下面还有一个小几岁的弟弟。在上小学高年级。他们姐弟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体型都比较壮实。我说女孩担心复学后,同学无法接受她吃药后体重猛增的囧样吧!她点点头表示这个意思。 女孩落坐在我右边的沙发椅子上,弟弟坐在我的对面,父母坐在右边的二人沙发上。
而我却不这样认为,这个在家长看起来简单的问题,居然持续了那么多年?难道不让人深思吗?
女孩说:“妈妈一看到我数学不好,就骂我,笨死了,不争气,长大后能有什么出路?她还反对我一直喜欢的画画。其实,我在这方面还是比较有灵感的。”
我说:“既然你看得那么清楚,在妈妈对女儿发火的时候,是否会帮她消消气呢?” 大家都沉默不语,我观察他们的儿子,他看着妈妈的情态很不安,不停地挪屁股,想去安慰妈妈。 我想,这是否他们家庭常常因女儿问题,导致气氛充满张力的表现,如果这个时候,儿子稍微言行不当,也难免遭受打骂。 我再一次去问女孩:“妈妈抓狂时,会做什么?” 她说:“就会打我踢我,甚至用皮带抽我。” 我继续问:“从几岁开始?” 这是她最早的创伤记忆。 我问爸爸:“那时你在场吗?” 爸爸却说没有印象。 这时,妈妈很生气地说:“你怎么能知道,孩子们小的时候,你天天不着家,只知道与朋友一起搓麻将,还输了很多钱?我那个时候儿子刚刚出生不久,家务很多,都是我一个人对付着,你说我烦不烦?” 无独有偶,脾气暴躁的妈妈,都有一个游离在家外的爸爸。婚姻早期,自打大女儿出生后,外公外婆就来打下手帮衬着,就让爸爸成为影子一样的存在,他只要白天处理生意往来,晚上就与朋友黏在一起打麻将,过了半夜才回家,还不断输钱。可想而知,那个时候的妈妈,不仅仅承担抚养两个孩子的压力,肩膀上还附加了为丈夫还赌博债的经济压力,她怎么有好心情应对养育孩子的繁杂呢? 妈妈说:“往往都是因为气他爸,吵架之后又见不得人,一旦女儿有些不乖表现,就对她打骂了。” 但是,这个神经大条的男人,不但没有给哭泣的太太递纸巾,还在说着自己的脾气很好,他向女儿求证:“爸爸是否很少打骂你?” 这一下,把女儿激怒了,她呼吸都急促起来,我看到她胸部起伏,喘着粗气说:“在我小的时候,你们常常关起门来吵架,那时,我就很害怕,马上钻到被窝里哭。”她抽纸巾擦眼泪,继续讲到“有一点,到现在都不会忘记,你们吵架时,常常说要离婚,当时我一边哭一边想,如果你们真的离婚了,我要跟谁呢?常常晚上想着就睡不着,你们不知道的,这种选择很折磨人的.....” 当夫妻系统失衡时,冲突持续存在,无疑,孩子就成为无辜的替罪羊。但是这一对父母怎么也不会理会到,他们吵架,关孩子什么事,天下哪一对夫妻不是吵吵闹闹的?为什么自己的女儿就发生抑郁症了呢?据《原生家庭》作者研究苏珊福沃等的研究结论是,内心痛苦的人,那份灰暗的、似乎根本无处安放的感受,其实就来自于家庭,而且,主要来自于你和父母的关系。 而本案的女孩,同时经历来自于各方的身体和语言持续的暴力,使之支撑活下去的勇气和尊严,都被击得粉碎,她“要自杀”的呐喊,也在昭告父母,如果父母不致力于调整家庭互动模式,建立有温度的亲情关系,或许只会一路滑向黑暗。 我与这个家庭一起工作了几个月的时间,经过扰动与重构夫妻子系统,父母的意识发生了改变,他们认识到,最好的亲子教育,是首先经营好夫妻关系,当爸爸与妈妈之间相处充满默契和温暖,孩子就可以从父母矛盾的夹缝中,解脱出来。而女孩呢,也逐渐认清,原来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是如此的爱恨纠缠。她现在可以站在清晰的边界里,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可以做到舒适和简单地投入团体生活,只要保持本真,轻轻松松地做自己,对学习自然不再抗拒。
复学之后,女孩逐渐融入了同龄人的圈子中,一扫过去的忧心忡忡。现在,对曾经排斥的数学课也渐入佳境。
与这个家庭一起走过的日子,我和他们都有深刻的体会,你如果孤立地看孩子行为问题,你会带孩子找医生贴个标签,给他一个疾病的名称,和药物治疗,这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之前的精神科的常用治疗做法。但是从家庭治疗诞生之后,它的魅力,在于它将孩子的问题放在系统里考量,探索父母未解决的冲突,造成紧张的家庭氛围,给孩子带来的恐惧,产生无所适从的行为,还有孩子主动站在情绪痛苦的家长一边,形成的联盟,或帮助减轻她的痛苦做出的努力,愿成为替罪羊。所以家庭治疗着重于分解孩子症状发生前的家庭无效的互动及关系模式(有病的关系),最终把对因治疗落到实处,把卡在僵化关系中的孩子解放出来。让父母成为父母,孩子成为孩子。
安迪心理咨询中心 郑丽君 脱稿于 2020.5.24 17:26PM
================================== 如果你需要更具针对性的心理咨询服务请通过以下方式联系安迪心理。 中心郑老师微信号:278830150(也是QQ号) 中心地址:浙江临海柏叶西路60号3楼 预约电话:0576-85113381 ;13058893590; 微信:adxlzx 手机:13058893590 QQ:278830150 邮箱:lhadxl@126.com 更多信息百度“安迪心理” |
浙公网安备 33108202000124号|Archiver|手机版|台州安迪心理咨询中心
( 浙ICP备案号:07000406 )
GMT+8, 2023-9-23 19:38 , Processed in 0.15592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