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安迪心理咨询中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新浪微博账号登陆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原)疯狂的儿子与冲突的父母

2019-7-6 16:1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023| 评论: 0|原作者: 郑丽君|来自: 安迪网站

摘要: 在精神科临床被诊断为双向情感障碍的青、少年案例中,不乏是分化不良者,他们非常在乎母亲的情绪状态,而且很容易被妈妈的话语激诺,几乎躁狂发作,都在与母亲的言语对持中。所以,药物治疗的效果不太发挥理想的作用 ...
在精神科临床被诊断为双向情感障碍的青、少年案例中,不乏是分化不良者,他们非常在乎母亲的情绪状态,而且很容易被妈妈的话语激诺,几乎躁狂发作,都在与母亲的言语对持中。所以,药物治疗的效果不太发挥理想的作用,基于这个特殊的情感互动时效性,可以反应出被认定的”患者“不是一个人,家庭治疗的可行性,就在这个特殊的变量中显示出实用价值。

这是一位转介而来的家庭,母亲用很急切的心情电话预约,并且告诉我,他的儿子可能近段时间都很难一起来做治疗,我简单询问了他们之前的治疗经历,她告诉我,她儿已经吃药一段时间,但是,她很担忧治疗效果,因为在服药物期间,他们母子冲突仍然很频繁。

她的担忧是合乎情理的,在她对儿子病因没有认识之前,她是不会明白为什么儿子往往在妈妈面前失去理智而躁狂,我说:“如果你的儿子暂时没有参与三人会谈,夫妻前来做个评估也很有必要。”

她欣然同意了,但从她的话语中感觉到,尽管对邀请丈夫一起会会谈露出有点为难,而母亲自己态度相当坚定,这或许对她家庭的转机带来一线希望。

我过去见过太多“躁狂抑郁”的家庭,由于丈夫处处或被动或缺席的婚姻,让母亲与儿子结成难分难解的情感联盟,这一联盟可以让母亲获得很多的精神共鸣。但是,孩子到了青春期的特殊家庭周期,母子之间就会发生频繁的冲突,如果将冲突的情绪分解,那叫又爱又恨。说实在,只要两种矛盾的情绪不要搭载一起,基本上不会出问题;或者说,没有爱只有恨,也可以促使母子彼此保持距离;唯独又爱又恨,真容易使两个人陷入疯狂的纠缠之中。

由此可见,丈夫游离家外,母子结盟很深的家庭结构,令人费解的互动模式可能存在很久了,为什么会在孩子进入之后青春期问题爆发出来呢?

而处在童年期的孩子,碰到强势或喋喋不休的母亲,他们会努力去理解来应对。但进入敏感的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主导自己的认知与判断,如果男生感受到母亲的言行隐含着控制的元素,最容易导致他们情绪失控。在常见的亲子关系紧张的案例中,发现母子之间的距离太紧密,冲突自然频发。其后果,使得处在冲突中心位置的母亲苦不堪言。她要尽快搞清楚自己为何在育儿方面付出辛劳越多,彼此越是反目成仇的真正缘由。

解释母亲的困惑,我们不得不从人类情感最基本的需求出发,阐述母子依附关系的意义与规律。孩子对母亲依附最紧密的时刻,当在婴儿的五六个月,那时你我不分彼此共生。之后,随着年龄的长大,依附会逐渐递减。鲍尔比的研究提示,安全的依附关系,有利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这是他们生命初期体验到的基本尊严。

籍此,我们更愿意体察母亲与孩子冲突的感受,这种感受深入到人类亲密关系中去探讨,作为一个成年人,情感最初的体验,来自于原生家庭中亲情关系的经验,带着这个原始的经验,进入自己的婚姻,重新与没有血缘关系配偶建立亲密关系,每个人的体验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如果他们与父母依恋关系比较安全,即在自己的婚姻关系里,也容易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夫妻彼此信任较容易建立稳固的亲密感,让夫妻友好地处理日常的分歧,由夫妻系统健康的关系,母亲没有必要将情感和情绪转移到孩子身上,在这样家庭里生活的孩子,可以有效地避免不当的冲突造成伤害,而获得相对健康快乐的成长空间。

就这个因素倒推,人们不禁要问:婚姻是否适合每个人?原生家庭的感受是否会影响个人一生?许多质疑需要再斟酌和梳理。

单就婚姻组织解释,她由两个不完美的人走在一起,合作着过日子,在恋爱阶段对彼此应有很多了解的过程,在确定进入结婚阶段,双方一般都会权衡,一起生活之后可能碰到的问题是什么?借由这些思考,籍原生家庭经历不愉快的亲情体验,很多当事人在婚前会产生恐惧症。但是,没有这样的基本预测和思考,那么进入婚姻后,可能因生活习惯不同而冲突不断。如果不是带着适应而改变对方的心态,那么婚姻简直是暗无天日,孩子也常无辜地成为婚姻战争的炮灰。

或许读者认为我的观点有点小题大做,招来理想主义者的非议。但真不是夸夸其谈,有太多夫妻在婚内彼此折磨,造就了很多“问题孩子”,这些孩子一部分成为心理治疗师的工作对象,更多的在成长路上艰难跋涉,他们的种种挣扎不仅仅给自己带来痛苦,也可能像父母一样,带着没有解决的问题进入婚姻,周而复始,生养孩子将原生家庭的错误代代植入。

回到上面这对夫妻的会谈内容分析,我深深地感到,他们在结婚之前,还没来得及弄清白彼此需要作那些预期,孩子就匆匆忙忙地在母腹中生长了。

回顾他们的婚史,原来他俩曾是同窗,各自在原生家庭都属老幺,彼此在成长过程中很少参与家庭日常事务的训练,也不大可能像哥哥姐姐一样帮助父母分担家务责任,所以,结婚之初,发现彼此适应比较困难。丈夫嫌太太只会工作不会生活;太太呢责备丈夫不解风情,根本不懂得用心倾听她的诉求,更谈不上细腻体贴了。而几十年的事实证明,太太是个工作狂,除了职场不断提升之外,对孩子对配偶根本缺乏耐心生活料理;而丈夫呢,因为小时候在爷爷奶奶家长大,因与父母造成的亲情缺失,对儿子倒是照顾有加,可能来补偿自己童年父母爱的缺失吧!他说儿子从小到大,自己可谓比母亲更体贴照料,无论在孩子的吃、穿诸方面,都比太太更上心。就说儿子上学放学,接来送往,太太根本就插上一次手。由此他处处质问太太,什么时候你接送过儿子上学看看?致使儿子上大学了还不认识公交路径。

这样的结果是,自从儿子上大学后,妈妈开始莫名地担心儿子生活细节,每天打电话嘘寒问暖,由此常常发生言语冲突。而频繁的冲突背后,是儿子对新环境的不适应,这样加重太太对丈夫的不满意,太太认为,儿子高考失利,休学复读一年,都是老公太溺爱造成的无能,每每涉及到儿子争吵的话题,先生就找各种借口离开家,与哥们喝酒、打麻将,丢下太太一个人面对偌大的房子,独自饮泣......

这是夫妻关系失衡最明显的特征,他们只要能够说上话,一定关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除此之外,他们或许不知道如何彼此深情凝视、亲密交流了。

而我好奇的是,他们因为那些问题促使引爆儿子狂躁发作的?

先生看了一眼太太,有点不耐烦接着说:“这一次去接孩子回家,他就说过不想跟妈妈说话了,我已经在微信上提醒她,儿子回家后希望她不要主动跟他说话。然后,我们一到家,她好像根本没有在意我的提醒,一看到儿子问这问那的,结果儿子就烦躁起来,当时我记得她责备儿子不懂事,对妈妈说话不礼貌无孝心,儿子就火冒三丈,随手砸了东西,而且情绪激动了很长时间无法平静......”

让丈夫特别奇怪的是,这件事后,太太就没完没了地担心儿子精神状态出问题,缠着先生一起带儿子去精神病院看病,做了很多测查题,被诊断报告为“躁狂抑郁症“,并且进行药物治疗。先生感觉儿子的烦躁发作与他妈说话方式有关,而妈妈作为医护人员,一定要让儿子服药。先生说着说着,又表示自己无法与太太交流,起身就想离开咨询室,这一次,被太太甄了一句:”你在家都是这样,一说到关键处,起身就走......“

我想,这就是他们夫妻之间的交流模式,太太进言一步,先生拔腿就跑,几十年来循环往复,从未停止。

父母这种特殊的交流模式,被他们的儿子证实了,他说:“我爸爸从来不会坐稳了听别人说话,令妈妈特别讨嫌。”

面对丈夫的抱怨,太太心里自然很委屈,她认为自己作为母亲,对儿子回家,嘘寒问暖也很正常,怎么在他们父子那里就是自己一个人不正常了?

站在家庭治疗师的立场,我们认为很多的人际冲突,都因彼此缺乏真诚,且边界不清造成的。眼前的母亲,她可能因为对丈夫太多的不满意,对于此番提醒也置若罔闻。怀着对儿子的牵挂,与已经有意疏远母亲的青年人唠唠叨叨的询问,结果导致她亲生的儿“躁狂发作“。

然后,妈妈又带着儿子,去找另外的心理治疗师给儿子做咨询,当时那位同行认为,他们更需要的夫妻关系的协调,就建议他们转介做家庭治疗。

当我听到先生说儿子情绪剧烈发作,与太太说话方式有关?其实,他已经把儿子的症状转到关系上来了。但太太明显不明白这是一回事儿。所以,我心里非常清楚,如何让母亲明白儿子躁狂发作,与他们母子纠缠的情感冲突有关,才是第一次会谈的核心任务。

我去问太太:“你对丈夫刚才分析儿子情绪爆发的原因有何看法?”

太太却说了自己另外的版本。

她说自己对工作非常认真,做到入职以来基本无差错的记录。对儿子的教育也一样,非常仔细并且很有计划,她认为,儿子小学生阶段,孩子很听话,也从不反对各式各样的培训班,而且都会得到老师的表杨,这样妈妈自己也感觉以往的亲子教育很有成就。

妈妈接着说:“但是,儿子上了初中,就开始表现得与之前很大的不同,比如不再听话了......”

很多听话的儿童,并非就有很好的心理感受,这一些孩子几乎是放弃内心属于自己那部分主张,把所有的精力用来关注不愉快母亲的情绪,他们甚至放弃发展自我来换取对妈妈的孝心。由此推演,她的儿子带着压抑的感受进入青春期,籍此情绪和心智的冲突发生心理的混乱。

这时,丈夫禁不住插话了,他说太太对孩子态度很差,老是用教训的、论断对错的评语,这么大的儿子,那能受得了。

听了丈夫的辩解,太太委屈得直流眼泪。

我的好奇是,先生责备太太对待儿子态度不温和的话外之音又是什么呢?

我问先生:“太太跟你说话语气怎么样?”

这一问,却让太太哭得更伤心,她说自己与丈夫根本说不上话,他只管跟自己的朋友玩,我们每周在一起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儿子上大学之后,倒是他常常在外打电话来嘘寒问暖的,他很不放心我常常晚上一个人孤单的样子。

太太的话,让我有一种预感,游离在家外的丈夫,一定把位置空出来让给了儿子,让儿子去替他照顾含怨不快的太太。

当我了解到他们的儿子,自从高考上结束之后,虽然与上重点的期望有出入,但不至于无法升学。但是,他非要选择复读一年,而且每到一个复读班,都会嘟嘟那儿不好,常常请假回家呆着。

男生对母亲的无限牵挂,在外根本无心学习,尽管换了两个省外复读的复杂经历,算把大一的一年时间混完,结果还是被诊断患上了“躁狂抑郁症。”对于双向情感障碍的发病原因,我与传统精神科医生的看法有所不同,青春期的孩子,为什么会情绪起伏不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不能够在家长面前自如地表达主张,这对夫妻一直忽视儿子内心诉求,就连选择什么专业也由父母钦定。随着年龄增长,他的内心会集聚很多的愤怒,当患者将愤怒的情绪指向自己时,他抑郁了,严重时可能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念头。而当愤怒的情绪指向外在,他可能陷入又爱又恨的矛盾冲突之中,比如这个儿子对母亲包含着如此复杂的情绪,有可能面对母亲一贯的语词(责备或教训),异常敏感,让他产生严重的愧疚感,这会引爆狂躁和抑郁的矛盾心态。

综合上面的会谈内容,我的分析是,他们对儿子上大学选择专业的干预,足以让青年人疯狂,他们认为只要帮助儿子作出决定就好,让儿子承载父母意志就行,根本不会评估孩子在选择专业时,是否已经考虑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是否能适应巨大差异的外省人文习俗?家长只知道自己需要就好。这是控制型父母典型心理行为特征,或许父母对儿子的心理投射,注定了他们家庭关系和情感生活混乱的底色。

尤其是,眼前的这对父母,他们习惯地洗掉儿子说过的每一句话,明知道儿子在老爸接他回家时就说过,感觉自己很难面对母亲的询问。而且,即使爸爸提前转告妈妈,妈妈我行我素,在儿子回家之后问这问那,激诺他心里最脆弱的神经,导致他躁狂发作。

由此,我在家庭治疗的长期实践中,发现治疗孩子的药物,最好让爸爸回归家庭,帮助妈妈转移担心与思念的目标,让儿子把对妈妈的操心交还给父亲。

我试着问先生:“有没有发现,过去对太太的忽略,让孩子担着,愿不愿意把陪伴太太心情的活儿接回来?”

开始先生很习惯地认为,婚姻中的两个人各有自由,他平时喜欢与哥们喝酒打牌,也很正常,作为太太无须干扰吧!

先生说的话似乎没有问题,我们一贯主张,好的婚姻可以让彼此成为很好的自己。

但眼下看来,他们过去的婚姻互动模式,太太已经心身焦脆,儿子患上“躁狂抑郁症”。而先生口口声声说自己心态很好,那么是否让他尽分力气回归家庭,帮帮太太分担忧愁呢?

这是我与这个家庭一起工作重点内容,而且也不会太轻松,因为这对夫妻内心隔阂,可怕一时半会很难弥合,他们在对错的二元论论战太久了,唤起爱的本能或许需要克服彼此原生家庭的经验影响,才能软化彼此的症结......

我在期待一次又一次的会谈探讨,并且预感这将是比较艰巨的工作,直到他们的家庭系统回归正常。

安迪心理咨询中心   郑丽君  脱稿于 2019.7.6 16:21PM
====================================

网站:adxl.cn

微信:adxlzx

公共账号:tzadxlzx

联系电话:0576-85113381,13058893590.

地址:栢叶西路88号三楼301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安迪心理

QQ|Archiver|手机版|台州安迪心理咨询中心 ( 浙ICP备案号:07000406 )Discuz超级管家  

浙公网安备 33108202000124号

GMT+8, 2024-4-20 08:11 , Processed in 0.19319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