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安迪心理咨询中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新浪微博账号登陆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转)鲍温的代际传递模型

2015-11-18 11:2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294| 评论: 0|原作者: 鲍温|来自: 网络

摘要: 莫瑞·鲍温(Murry Bowen)最初是精神分析取向的治疗师,20世纪40年代后期,当莫瑞·鲍温在Meninger诊所做精神病学家时,开始对家庭产生兴趣,并将注意力转向研究精神分裂症。鲍温对患者和患者母亲之间异常的情绪敏感 ...

莫瑞·鲍温(Murry Bowen)最初是精神分析取向的治疗师,20世纪40年代后期,当莫瑞·鲍温在Meninger诊所做精神病学家时,开始对家庭产生兴趣,并将注意力转向研究精神分裂症。鲍温对患者和患者母亲之间异常的情绪敏感性所震撼。其他观察到这些现象的人称为——“共生”, 鲍温将其视为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有倾向性的情绪影响的集中反应。

1954年,鲍温到国立精神健康研究所工作,他开始对拥有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进行研究。他发现,母亲和她们精神混乱的子女之间的紧密情感连接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整个家庭。问题的核心是“依附焦虑”,一种与焦虑有关的病理表现。在这些家庭中,人们成为其他人行为方式的“情感囚徒”,这种情感关系标志着个人自主性的缺乏。

1959年,在国立精神健康研究所项目完成之后,鲍温到乔治敦大学工作。他开始致力于那些不太严重问题家庭的治疗,让他惊奇的是,他发现在他所观察的精神病家庭中有相同的作用机制。这些情况证明了从正常家庭到精神病家庭之间的变化是连续的。但是,所有家庭情感变化,从感情纠结到分化都有其独特的连续性。在乔治敦大学31年的职业生涯中,鲍温发展了完整的家庭治疗理论,鼓舞了整整一代学生,鲍温成为家庭治疗运动的国际知名领导者。在久病之后,他于199010月去世。

小明的个案:7岁的小明,天天与母亲吵架,母亲不论怎么打,怎么罚,都不能控制这只“小顽猴”。而小明的老师却说小明是个乖学生,但总是闷闷不乐。

一家人为了小明来到治疗室,小明的爸爸是一位教师,母亲是一位高级护士,在治疗中小明的爸爸一直向治疗师炫耀他丰富的儿童心理学知识,虽然讲得很有道理,且滔滔不绝,但只顾自己说,旁人难有插嘴之处;一旁的母亲身体紧张,对丈夫一脸的不满却一言不发,眼睛也绝对不看丈夫一眼,夫妻二人没有任何的交流;小明告诉治疗师,爸妈在家彼此不说话,他心中十分不安。

面对这样一个家庭,面对小明的家庭,代际模型的治疗师会怎样处理呢?

代际模型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又被称为鲍温流派、代际流派、代际传递理论或家庭系统理论,因其倡导者鲍温的杰出工作,成为家庭治疗上最具特色的一个理论。

在所有的家庭治疗理论中,代际模型最突出的特点是重理论轻技术。

鲍温理论有两个最主要的假设:其一,家庭成员间过度的情感联系与家庭功能失调有着直接的联系;其二,上一代没有解决的问题趋向于传给下一代。

在治疗中,鲍温最为关注两个分化:一是个体从原生家庭的自我分化;二是个体的情感功能和理智功能的分化。他认为家庭治疗的目的是帮助个体完成这两种分化,最终促进其成长与发展。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其实就是围绕两个假设和两个分化展开的。

适用范围:代际模型使用“广角镜”,从来访者跨代家庭的视角看待症状,被看做是最为完整、全面的家庭治疗理论。代际模型适用于家庭背景下的个体、夫妻及整个家庭的治疗,在治疗精神分裂症等方面更是有着独特的效果,目前也被广泛应用于婚姻冲突、情绪紊乱家庭治疗等方面,同时也适用于儿童和青少年群体的家庭治疗。

一、理论基础

代际模型的理论贡献和治疗能力体现了精神分析概念和系统论思想之间的结合。精神分析强调自我的发展、代际问题及过去经历的意义,而系统思想则着眼于此时此地构建者的和交互作用的家庭单元。

(一)系统论

在家庭治疗出现以前,个体被看做是心理问题的焦点和治疗目标。如果一位中年妇女打电话来抱怨她15岁的儿子网络成瘾,个体治疗师将会约见这个男孩并针对男孩的网瘾问题展开探索和治疗。人本主义学派的治疗师可能会认为是因为男孩的自我认同感低;精神分析学派取向的治疗师则会认为是因为被压抑的负性情感;行为主义治疗师则会认为是不正当的强化所致。不管怎样,这些个体治疗的模式通常都假定导致这个男孩的行为问题的原始动力在于他本身,所以治疗只需问题表现者本人参与治疗即可。

家庭治疗的出现改变了所有这些内容,从对问题的认知到治疗理念乃至整个治疗过程都是一个全新的模式。同样是上面的案例,家庭治疗师基本都会要求同时约见“网瘾”男孩和他的家长。如果一个男孩是网络成瘾,那么假设他的家庭有问题不是毫无道理的。也许男孩的父母总是发生冲突,他非常担心他们会离婚而抛弃自己,但又不知道如何处理自己的担心与焦虑,就逃避到了网络当中。也许男孩的父亲常年不在家,男孩看到母亲的孤独,可能会故意表现出一些问题行为(比如网络成瘾),一方面可以将母亲的注意力从父亲的牵挂当中转移到自己身上,另一方面又可以让游离在外的父亲因为自己的问题而重新将注意力和情感投入到家里来,在这种情况下,男孩其实是扮演了一个“替罪羊”的角色,以此来维持家庭的稳定。由此可见,同样是网瘾成瘾,其背后的原因可能大有不同,如果只是针对男孩个人展开治疗其疗效就非常有限了,家庭治疗则可以让治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系统论对鲍温的影响贯穿于他对家庭的认识、治疗对象和治疗方法等各个方面:

1、认识到家庭不仅是个人的相加而是一个关系网络,理解一个人的行为,只访谈他一个人而忽略他的家庭是不可取的。

2、认为家庭治疗的治疗单位是“问题系统”而非孤立的个体。通常被定义为“病人”者,不过是“系统问题”的承担者,表达者。

3、治疗的机制是通过语言交流而实现的社会性反馈;治疗性变化经由反馈机制对问题系统的内在模式产生“扰动”,触发其内在自我组织过程而引起的,并非由直接的“领悟”,“操纵”,“社会性控制”达成。

(二)精神分析理论

代际模型的产生和精神分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1、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症状的根源在于童年期的创伤,而这种创伤又与其跟父母尤其是母亲的关系有关。这种从关系层面看症状的视角无疑是鲍温家庭系统治疗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石。实际上,弗洛伊德确实对家庭进行过干预,例如著名的“小汉斯”案例:

                              小汉斯的案例

这是一个发生在1909年的著名案例,5岁的男孩汉斯由于害怕马可能会咬他而拒绝走出家门到大街上去,对此弗洛伊德的解释是,汉斯以此来转移他与俄狄浦斯情结有关的焦虑。也就是说,弗洛伊德相信汉斯无意识对母亲有性渴望,但与此同时意识到与父亲有竞争,并对父亲产生了敌意,害怕父亲对他的敌意进行报复。汉斯曾经目睹一匹马摔倒在街上,弗洛伊德解释说他无意识中把这个场景与他的父亲联系起来了,因为他也想让他的父亲受伤。依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汉斯无意识把他害怕被父亲阉割的强烈恐惧改装成马咬的恐怖症状。汉斯通过以马代替父亲而把内部危机转变为外部危机,恐惧被指向某一客体,这是恐怖症的标准的发生过程。最终在弗洛伊德的指导下,男孩真的被父亲治好了。

从小汉斯的案例中,弗洛伊德认识到家庭为神经症恐惧和焦虑的发展提供了早期的环境或背景,但他没能进一步去确证当前或持续存在的家庭关系是如何维持不适应和问题行为的。

2、   阿德勒对儿童出生顺序的阐述对代际模型的观点有较大的影响。出生次序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这种影响并不是由于孩子出生的先后所决定,而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和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及其变化所决定的

3、  精神分析学者沙利文的人际理论将人际关系放到了一个核心的位置,并强调早期母子分离的极端重要性,这与代际模型强调家庭成员自我分化的观点如出一辙。

4、  霍尼认为人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文化环境决定的,家庭作为文化传承单位,自然会对个体产生重要影响。

总的来说,精神分析的发展,在理论上对系统式家庭治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在治疗上,虽然也有家庭治疗这种形式,但上述精神分析治疗师的治疗风格还是精神分析背景的,与家庭系统治疗间仍存在较多差异。

二、八个概念

1、自我分化

2、三角关系

3、核心家庭的情绪系统

4、情绪隔离

5、家庭投射过程

6、多代传递过程

7、出生的顺序

8、社会退行

解析自我分化

自我分化是代际模型的核心概念,其余概念围绕着自我分化而产生的。

自我分化指个体能够保持认知系统和情绪系统相互独立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个体将情感与理智区分开来的能力。

自我分化的水平反映了个体思考和尊重自己行为不受他人情绪控制的能力,分化水平较高的个体能够平衡理智和情感间的关系,客观地看待事物并抑制情绪的冲动,可以很好地觉察自己的观点,有自我感,不会被别人的感受所统治;而未分化的个体几乎无法将理智从情感中分离出来,无法进行客观的思考,表现出对他人高程度的依恋。

例子:生活中有烦恼时,我们喜欢找自己信任的朋友诉说,倾诉完以后我们可能觉得自己好受点了,可是大家有没有发觉,我们有些朋友会受自己情绪的影响。因为有些朋友是比较多愁善感的,也许她听完我们的诉说后会比我们还难受。这种朋友的分化水平应该是比较低的,所以下次找朋友谈心事的时候可以考虑比较理智一点的朋友,他们的分化水平比较高,不太容易受我们情绪的影响,这样就可以避免少给别人带来烦恼了。

鲍温认为,自我分化有两种过程:

一是把自我从他人那里分化出来,即个体与原生家庭的分化;

二是指理智过程与情绪过程的分化。

解读第一种分化:

区分两个概念:原生家庭,分化

社会学家将家庭模式分为核心家庭和扩展家庭,核心家庭指由夫妻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核心家庭还包括两种不完整的形式,即配偶家庭(未育和空巢家庭)和单亲家庭(由离异或配偶死亡所致单身父亲和母亲养育子女的家庭);扩展家庭指由两对或两对以上的夫妻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且这些家庭成员之间都有亲属关系。我们这里讲的原生家庭指的就是核心家庭。

分化不是分离,或离开父母,而是指一个健康的个体能够不断地与父母进行情绪上的分离。

不同时期孩子的分化水平:

胎儿期:这一时期母子是完全共生的、无法分离的。胎宝宝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和准妈妈的喜怒哀乐息息相关,准妈妈的情绪反应甚至会影响到他出生后的生长状况。胎儿对这个世界的接触都是通过母亲进行的。胎儿感应的并非外界刺激,而是通过母亲体内分泌物改变感受到的。如妈妈生气时释出肾上腺素,恐惧时释出乙醇胆胺,兴奋时释出脑啡呔等。这些化学物质在母亲情绪变动时释放到血液中,再通过胎盘到达胎儿体内,并对胎儿机体产生影响。准妈妈生气,体内会分泌出带有毒素的物质,直接危害胎儿,同时还会使血液中的白细胞减少,减弱了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

 

婴儿期:和母亲依恋程度高,有一个实验场景是这样的:母亲和孩子待在一块玩耍,这时进来一个陌生人,如果母亲的表情是平和的,那么婴儿也不会害怕,如果母亲表现出明显的恐惧,那么婴儿也会不安。

随着孩子的年龄不断增长,他们能够不断地与父母进行情绪上的分离。如果不能与父母进行情绪上的分离,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很容易卷入三角关系,这在后面我们再分析。

解读第二种分化:

是指个体的理智过程与情绪过程的分化。鲍温认为,要适应环境的变化,个体必须协调好情绪系统和智力系统的关系,使情绪系统的反应能够适应新的挑战,并向智能系统转换,获得控制行为的能力。

家庭系统理论假定,①每一个人都有一种本能的力量推动儿童成长为情绪独立的人;②同时,还有另一种本能的力量推动与家庭保持情感上的联系;③由于这两种相对抗的力量存在,没有一个人能够从原生家庭中完全情绪分离。

每一个个体的分离程度是不一样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同一个家庭中,面对相同的危机,来自同一父母的孩子产生的焦虑程度不一样。

不同分化水平的家庭对子女成长的影响是不同的。

解读不同分化水平的家庭:

前面提到不同分化水平的个体,指的是个体的分化水平有高低区别;同样的,不同分化水平的家庭指的是家庭的分化水平有高低不同。具体说是这样的,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父亲和母亲都是来自不同的原生家庭,父亲在原生家庭的分化水平对他有影响,并将持续带入自己新组成的家庭,母亲也是。这正好印证了一句话,婚姻中的两个个体都把一份独特的心理遗产带入家庭。若配偶存在未能解决的内心问题,将阻碍他们享受幸福的婚姻,并且会把这些问题传递到孩子身上,最终造成孩子未来婚姻生活的心理障碍。这是客体关系治疗师的观点,这也验证了鲍温的第二个假设,即是上一代没有解决的问题趋向于传给下一代。所以,我们可以推论,生活在高分化水平的家庭里的孩子,能够正常的成长,并将可以和家庭达到正常的心理上的分离。

解析三角关系

鲍温将三角关系成为“最小、最稳定的关系系统”。按照鲍温的观点,两个人的系统是不稳定的,当两个人的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就会拉进一位重要的家庭成员组成三个人的互动,第三个人的加入会冲淡两个人的焦虑。三角关系是情感系统的基本分子,是最小的稳定的关系单位。

一个人如果没有高度的自我分化,就很容易陷入三角关系中。

                   生活在三角关系中的孩子

7岁的娃娃,在父母眼中是个“无药可救”的问题儿童:不专心、不听讲、不可理喻······父母不断往她身上送罪名,但是在我们两个小时的交谈中,她却乖乖地坐在一旁自己玩耍,只是她十分留心父母的一举一动,尤其注意他们的谈话。

父母谈话和平,娃娃也和平地玩耍,父母谈话不妥,娃娃也明显地紧张起来。这种不停观察父母的孩子,最容易被卷入父母的矛盾中,成为三角关系中的一角。娃娃的家庭,表面看来十分正常,父亲是公务员,母亲是家庭主妇,他们都说生活平和,夫妻恩爱,只是娃娃被父母夹在父母中间,显得十分不舒服,无论父母怎么盘问都是摇头不语,满面惊惶。

我观察了这一家人老半天,完全摸不着头脑,只好对他们说:“你们看来是如此美满的家庭,为什么娃娃会有这样不安全的感觉,这样地完全不信任你们?这一个谜,可能只有你们自己才有答案。”我说完,正要告退,娃娃的母亲突然紧张起来,终于说出来真相。原来娃娃的父亲在家的时间很少,她每天独自对着娃娃,孩子的每一个举动,都被母亲像放大镜一般详加审视,母女之间全无空间可言。

缺乏丈夫关怀的妻子,满怀悲愤都落在对女儿的管教上。不会玩耍的妈妈,不能容忍7岁孩子的正常顽皮和玩耍。妈妈说“我有时生气骂娃娃,骂得自己全身发抖,而娃娃也同时发抖······我知道自己过分,但是没有人在旁边把我制止。”

还记得开头“案例研究”中的小明吗?其实小明、娃娃都是生活在三角关系中的孩子,他们的家庭,像很多别的三角关系的家庭,大多是有一位对丈夫失望的母亲,全神集中在管教儿女的工作上,造成母亲与子女一种难分难解的关系。而三角关系的父亲,一般都是存而不在的,他们不愿意对妻子负责,也乐得啰嗦的妻子把矛头指向子女的身上。

被卷入这三角的子女,其实是最忠于父母的孩子,他们往往发出各种心理病症或行为问题,目的却是在保卫或平衡父母之间的纠纷。

但是,三角关系可能会导致家庭成员不能面对家庭的问题。如,在上述的案例中,夫妻的问题却依然没有得到正面解决,而孩子充当了替罪羊。

解析情绪隔离

  情绪隔离也叫情绪阻断,它描述的是一代与另一代之间对焦虑进行管理的方法。通常个体试图通过地理上的隔离(搬到另一个地方)、心理障碍(不与父母说话)等方式断开与原生家庭的情绪联系。鲍温认为情绪隔离代表了个体为了达到自我分化而做出的努力,但这种努力通常是单方面的。

                              情绪隔离

  当儿童在进入家庭接受了太多的压力时,他们就会试图和家庭分离,这就是鲍温说的情绪隔离(emotional cutoff)。青少年会离开家庭,去上大学或者跑掉。年纪小一些的儿童会通过与父母的接触变得简单和表面化(不说话或说的很少)而在情绪上与家庭上分离。

  通常个体会把与父母的分离当做成长的标志,把从家庭纽带中独立出来作为衡量成熟的尺度。但是离家就意味着成年吗?

                           离家意味着成年吗?

尽管现在已没有人怀疑家庭对一个人个性形成的影响,但很多人还是设想他们一旦离开家庭就长大了: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摆脱了父母的影响。一些人重视自己的个性特征并把其作为与父母分离的、成长的标志。另一些人则希望自己与家庭亲密无间,但又发现这会很痛苦。因此,他们远离家庭,以保护自己免于失望和受伤。但是,冲突一旦消失,他们就会忘乎所以并否认这些不协调的存在。正如鲍温发现的,家庭总是与我们同行。正如我们所看见的那样,我们与父母的没有解决的情感反应成为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未处理事件。

情绪隔离是极端的情感疏远,这种隔离可以是现实的距离也可以是内心的甚至是生理机制以避免与他人接触(比如一个患了强迫症的孩子,表现为强迫洗手,他认为自己的手是神圣的,不让父母触摸)。

一个人从小用情绪隔离来解决对父母依恋的人也可能用隔离来解决对配偶的强烈依恋。不仅如此,分化水平低的孩子成人后会找和他分化力相近的人结婚,把压力和分化力的缺乏也投射给下一代。

所以我们可以推论出,情绪隔离并不是解决自我分化的好方法。

自我分化水平低---卷入三角关系----情绪隔离---婚姻中的纠结

解析核心家庭的情绪系统

举个例子:

  从原生家庭中分离出来的丈夫与妻子保持相当疏远的关系,这就导致了妻子产生对孩子的过度关注,与丈夫总保持疏远的距离,使她特别依恋孩子。通常是特别依恋其中的一个孩子:可能是最大的女儿或儿子、最小的孩子或者可能拥有父母一方特征的孩子。这种依恋与关心不同:它有焦虑、过度关注。因为这可以减轻母亲自己的焦虑。丈夫接受妻子对孩子的过度卷入,这又加剧了孩子的纠缠和丈夫的疏远。

  而这样的问题婚姻又会培养出不同的问题儿童。一类是无助的儿童,分化水平低,无助的水平越为强烈。另一类是负担过重的孩子,这种孩子对父母的问题和需要具有高度反应性,为了获得父母的赞许与接受而深深地卷入到家庭问题中,他们选择的是对家庭的过度的帮助,出现了与年龄不相称的过度的负担。

  这个例子就很好的说明了一个家庭的情绪系统,可以说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家庭密不可分,孩子今后的婚姻是否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原生家庭。有一句话是这样的:母亲的婚姻是否幸福决定了女儿的婚姻质量。看来还是有些道理的。

解析家庭投射过程

家庭投射过程是指父母将自己不成熟与缺乏分化的状态传给其子女的过程。夫妻中的一方对另一方不满时,会选择孩子作为保护对象,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在孩子身上。这种情感的投射看似对孩子的一种保护,实际上在很多方面上代替了孩子的意志,使得孩子与家庭产生更多的融合,难以与父母顺利地分离。

家庭投射过程的强度与两个因素有关:①父母的分化程度;②家庭的焦虑水平。

解析多代传递过程

多代传递过程指的是家庭的情感过程通过一代对另一代的长期传递的过程。也就是说,在一代中表现出的家庭问题的方式对于下一代有预测作用。曾祖父母在世时将有影响的情感事件传递给祖父母,祖父母又传给父母,然后传给子孙。

过程图:

 

启示:我们女同胞找男朋友的时候要仔细看清楚他的家庭,为了下一代着想,最好是找个分化水平高一点的。

解析出生的排行

托曼(Toman,1916)的研究对鲍温的理论有重要的影响,他发现出生的顺序不同,其人格有不同的特点。例如,老大是比较有责任感的,力求完美。中间的孩子容易被忽视,有强烈的被赞许的需求。老小是被关注被保护的对象。而独生子女可能发生上述各种排行者的情况。

代际模型认为一个人如果和其配偶在排行上是匹配的,例如丈夫是老大,而妻子是老小,那么这种婚姻的稳定性就比较高。若两个排行老大的结婚,两个人都过度负责,就会引起竞争;而两个都是老小的人结婚,两个人都期待另一个人照顾自己,那么彼此推卸责任也不利于婚姻的稳定。

解析社会退行

这部分内容是鲍温理论中最不完整的部分,所以就不做介绍了。

三、治疗理念

(一)治疗目标

代际模型家庭治疗的基本治疗目标有两个:

Ⅰ降低焦虑,减轻症状;

Ⅱ提高每个家庭成员的自我分化水平。

治疗的关键点在于必须重新开放封闭的家庭连结以及化解三角关系。鲍温认为,家庭中任何症状都有家庭成员的分化程度与特定时期的焦虑相互作用的产物。

代际治疗师们认为了解系统家庭的运作比具体的治疗技术重要得多,他们通过提问使家庭成员的情感反应速度下降,进而减轻焦虑;家庭成员不再去关注他人是怎样使自己不愉快,而是将关注点转向作为参与者的他们是怎样卷入这种人际模式的。

(二)治疗师的角色与功能

  代际模型的治疗师要客观化和中立化,不偏向任何一方,并且要有很高的自我分化水平以避免卷入三角关系。

  鲍温将自己比作运动场上的教练,只负责营造气氛,协助运动员发挥到最佳水平,而不是加入球队去打球。

  下面是一个例子,我们看看春梅是怎样帮助父母解决问题的,其实春梅在帮助父母的过程中无意间扮演了代际治疗师的角色,春梅以客观化和中立化的角色出现,不偏向任何一方,从而很好地避免了卷入三角关系。

                                 春梅的选择

  春梅是独生女,有一天她特地返回家中协助双亲决定是否卖掉那间住了35年的房子,一踏进家门,就听见两老在争吵。春梅太熟悉这种情景了,如果是过去她可能会非常难受,现在她已有心理准备。这次她不再介入他们的争辩,只是仔细地观察他们如何有来有往。她注意到他们所争辩的都是一些芝麻小事,似乎是想借着芝麻小事来逃避卖掉房子这种较重大的决定父亲对她说:“你是个会计,能不能请你劝劝妈妈不要一直浪费钱?”可她这次不再中计,她说:“爸妈,你们都坐下来,我想让你们知道你们两位都是我的最爱。我知道搬家是个重大的决定,因此我回家来帮你们。但是这是你们要做的决定,而不是我的决定。你们两位一生中一直合作无间,这一次也同样可以配合得很好。我只是回来协助你们,但是最后的抉择要由你们两位来决定。

(三)家庭评估

鲍温的治疗是一个积极探索的过程,不仅注重个体的症状,还注重了解多代传递过程。因此访谈的前几次是评估的过程,需要全面搜集和整理家庭多代间的关系。评估会谈可以与家庭成员中自我分化程度高的个体进行,会谈始于对当前问题的回顾,包括症状如何产生,为什么寻求帮助,每个人都期望从过去的经验中获得家庭中的什么关系,兄弟姐妹的排行,等等。随着访谈的深入,会涉及到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比如家庭中的适应水平如何,存在怎样的三角关系,家庭情绪功能的历史模式怎样等等。评估会谈的最后部分,是试图理解扩展家庭背景下的核心家庭,如夫妻关系模式与其父母关系模式的相似性等等。收集材料用于建立“家庭系谱图”。

家庭系谱图可以绘出至少三代家庭成员的关系模式。图中每一个配偶的家庭背景都被一一列出。图中的信息包括<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安迪心理

QQ|Archiver|手机版|台州安迪心理咨询中心 ( 浙ICP备案号:07000406 )Discuz超级管家  

浙公网安备 33108202000124号

GMT+8, 2024-4-18 10:51 , Processed in 0.18472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