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幅随便拍摄的照片,我观察了二十分钟,发现那个俯卧在草丛中的男童,两只小手把弄着草叶,一边观察一边嘴巴不停地说着什么,好像与小草对话。与他一起来的姥姥和姐姐,玩着自己开心的游戏,让小男孩静静享受自己的快乐的空间…. 另外一幅是一个妈妈与孩子难分难解,孩子哭个不停,妈妈上上下下地来回折腾,爸爸站在离母子2米远的地方呆呆地一言不发,看着母子之间的纠缠,这情景足足维持了25分钟,直到最后母亲无奈抱着孩子往回走… 我为什么特别关注这两种不同的亲子互动情景,因为,他们提示给我们两种不同的亲子关系模式。个体早期与父母互动的模式,会影响其以后自我的体验以及对待他人的态度,或者说,亲子关系是个人体成长过程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模板,如果亲子关系是温和而开放的,那么孩子可以在非常愉快的情绪体验中感受内心平静与外界的融合,其个性中充满快乐与自信。反之,早期亲子关系比较紧张,孩子就会带着焦虑进入不同的环境,久而久之,就可以发展出内向、敏感、自卑而自我疏离的个性特征。 或许有人会问,第一幅的那个男孩在独自生气呢?而第二幅那位妈妈已经非常尽力安抚孩子,都有可能,但是,这两幅照片,却引发了对于中西方家庭教育比较与反思。 西方人作父母,基本奉行自由开放的教养方式,所以,你会发现她们的孩子,童年各个充满快乐与自信。反之,中国人的家长,更多地采取保护式的教养方式,孩子们长大以后缺乏主见,自我非常弱小。第二幅照片恰恰女性就是一位华人母亲。 一直以来,涉及到儿童情绪与注意力方面的咨询个案里,多数的亲子关系模式,往往与第二幅母子互动很相似,这位妈妈缺乏体察孩子情绪敏感性,她无法解读孩子为什么哭的原因,虽然也去安抚,但是,她的回应往往不是孩子想表达的意愿,这样孩子就会感到委屈甚至愤怒,所以,特别爱哭的孩子不是天性,而是不被理解的一种抗议。 我为什么特别喜欢第一幅画面里的孩子,他拥有了自己享用的空间,专注于某一件事物而不必受到干扰,哪怕是与绿草对话,也不需要担心家长指指点点,这是一个开放的亲子关系模式,他可以在静静地欣赏大自然的花花草草中,发现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而且注意力的稳定性也在得到很好的保护,这样的孩子成长起来,有主见,做事情持之以恒,而且充满自信。 我在观察那些所谓“多动症”的亲子互动情景,往往母亲很少与孩子一起玩,而且她们更多的是指指点点,让孩子无法投入在自己的构思与创作中,在这样的亲子活动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做事情不专心,因为她时时刻刻提防者有一个尖锐的声音的冲击与干扰,所以,在作事情的时候往往表现出心不在焉,如果情况持久存在,逐渐演变为学龄儿童常见的作业“磨磨蹭蹭”或者“跑来跑去”的多动行为。 那么,当你现在已经是有孩子的家长了,要做什么样风格的家长呢?当然,上面提供的是一个生活片段,要真正做一个合格的家长,是需要补充很多知识的过程。安迪心理咨询中心的亲子俱乐部提供父母成长的平台,你愿意参加吗? ―――100个快乐家庭建设在启动――― |
浙公网安备 33108202000124号|Archiver|手机版|台州安迪心理咨询中心
( 浙ICP备案号:07000406 )
GMT+8, 2023-9-23 18:32 , Processed in 0.15031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